北大筑梦计划招收农村学子 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
熊十力在本章的结尾将新旧唯识论作了一番简别。
[1](P70)他提醒陆原静,圣人致知的功夫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无间断,因而陆氏之所以有病发方服药的心态,正源于其私利私欲。既然圣人之学就是心学,那么阳明心学自是圣人之学的传承,从而解决了心学在道统上的合法性问题。
人心为什么会表现得傲慢、尖刻、粗陋?王阳明说:君子之行,顺乎理而已,无所事乎矫。所谓心态问题的性质,是指心学心态学处理心态问题的学科属性,即当作什么性质的问题进行处理,是心理学问题,认识论问题,情感问题,还是道德伦理问题?我们的答案是道德伦理问题。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人为什么总是等到犯错失误时才想到修身养性?陆原静认为,人未犯错失误时无须修养、无须自律,故无物可格、无知可致。[1](P233)在他看来,心体本善,光亮透明,一尘不染,只是由于利欲的遮蔽和陋习的伤害而形成邪恶心态,从而使本善之心不能发用流行,润泽万物。
[1](P263)由于人心不存天理而使其天性遭到伤害,因而君子之学的要务就是使人存心。圣人之心,纯乎天理,故无事于学。故此亲亲、敬长之情,亦可谓之仁义之端。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心上》: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三、端之普泛意义 四端一概念,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此章之旨,乃从四端之情表著仁义礼智之心的角度以言才。
在西方哲学知情或情理二分的观念影响下,论者亦往往把儒家所言情,如喜怒哀乐或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情欲表现,理解为一种无任何内容规定的所谓自然情感,而将孝悌辞逊等具有道德规定性的情感,理解为一种经践行积习而成的结果。而在这个心之实存显现的情中,却包涵着自身内在的智(是非之心)的规定。
第三层,是非之心所显即知或良知。此为孟子根据对人心存在性结构之深入思考所揭示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这句话,从整体上揭示了人的良心(仁义之心)的存在方式。
又曰: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或以孟子的人性论为一种人性向善论,仅将此性善理解为一种向善的可能性。人心羞于为恶之情所显之义,则表明此人性之善中,本具对非善之恶的一种否定或排拒机制,我称之为人性原初的自我捍卫机制⑨。论者不查,往往把四端作固化和现成性的理解,好像人心就只有这四个现成的端,以至于有用四心这个说法来指称孟子所谓的四端者。
二、才与情 我们一般讲人性论,往往限于对人性的内容作分解性的考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这不受吁嗟之心,与孟子所言无受尔汝之实义同,皆指人所具有的羞耻心和自尊心而言。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
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就此广义的性命之中,又作出内在的区分,以仁义礼智圣诸道德规定为性,而以口目耳鼻四肢之欲望要求为命。而口目耳鼻四肢之欲等凡世间利欲事功要求之满足,则受制于种种外因与他力,而非由人所能直接得求者,故称之为命。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这个本然的指向,因境域之差异而具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我们在上述诸端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如不忍、恻隐、恭敬、亲亲等,可为好和是所摄。
孟子举四端为例说明此端的逻辑内涵,但所谓端,却并不局限于四端。从前述能、知一体的观念来看。
孟子对于人禽之区别是持严格态度的。人只能躬行仁义以俟天命。
王阳明《传习录下》: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孟子·尽心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或把孟子所由以说明性善的亲亲、敬长、不忍、恻隐诸情感理解为一种积习而成之结果,认为不足以证明人性之善。学者对孟子人性、心性说的种种误解,多由乎此。从上下文义可知,这个仁义之心,也就是良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端作为一个表征人心本然应物的感应之几的概念,具有普泛的意义。
《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也有人举狼孩为例来质疑孟子的性善论。
四、四端的系统 从以上诸端的丰富样态回到前述论才三章(三)、(一),我们会看到,在才这一概念中,此诸端具有一种内在严整的系统性。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
我们先来看论才三章(三)的说法: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端有端绪义,又有始端义。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五行》把人的不藏欲害人之心和不受吁嗟之心称为仁义之端。
综上所论,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知非一独立的原则和机能,乃依能而发用。
本章据才而言性善,亦落在人的情感表现上说。这种讲法,较适合于西方哲学的人性论,却不适合于儒家的人性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思孟一系的心性论中,并不存在一种无任何道德指向的现成自然情感,由此而来的所谓自然人性论也就无从谈起了。仁义礼智等规定先天内在于人的情感实存,非由外铄而来,因此,人的情欲及肉身实存性与动物的生物本性,亦有着类性的本质区别。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